近一個月以來,央行開了多張罰單,對第三方支付監管力度空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一直以來,大部分第三方支付公司對于自身的盈利狀況也幾乎是閉口不言,甚至在業績報告中也鮮有體現。一位支付機構的業內人士也坦言,“一般盈利情況,我們沒有說。” “支付公司盈利堪憂。”豐瑞祥&祥付寶副總裁李紫建表示,支付本身其實掙不了錢,只是底層的一個基礎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在支付牌照緊張和監管趨嚴的情況下,第三方支付公司亟待尋求新的盈利點。而近兩年來,不少支付公司在傳統收單盈利愈發困難和收單分成模式難以改變之下,則在支付基礎上又疊加了營銷、類金融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 李紫建亦表示,未來基于支付數據的增值服務將完整地融入到各類交易分成中去,創造出新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公司很少盈利 來自易觀的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非金融支付機構綜合支付業務的總體交易規模達185240億元,環比增長5.9%。 一邊是總體行業交易規模的增長,一邊則是支付行業的盈利情況似乎較為神秘。8月22日,上述支付機構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有收入情況說明,但對于盈利情況,沒有說。 同時,記者還注意到,雖然延宕近十個月的永大集團(11.750, 0.00, 0.00%)對第三方支付企業海科融通收購案終以失敗落幕,不過海科融通的利潤狀況卻浮出水面。 公告顯示,海科融通歷史業績未有大額的盈利。其中,2013年和2014年海科融通分別實現凈利-1080萬元和2033萬元,2015前十個月也僅實現凈利231萬元。 實際上,早在2014夏季達沃斯騰訊TEF俱樂部主題酒會上,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就表示:“央行目前批了269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其中如果能有三四家真的做到盈利,那就是相當不錯的成績,剩下的基本都在虧錢。” 雖然已經過去兩年,但目前第三方支付能夠盈利的仍是少之又少。“支付公司盈利堪憂,支付本身利潤空間非常小,其對交易的規模、盈虧平衡點的規模的要求門檻非常高,支付本身其實掙不了錢,只是底層的一個基礎支付。”李紫建表示。 他進一步分析稱,支付行業傳統的收益來源是手續費,其增長主要依靠規模效應。支付服務本質上是一種通道服務。移動支付市場的規模在不斷擴張,但是對于整 體支付體系來說,其實質是交易資金的轉移,即從現金和卡轉向智能手機,在手續費率穩定的情況下,支付體系并沒有創造更多的利潤。僅是依靠支付手續費盈利的 模式將成為過去,支付行業需要尋求新的增長動力。 易觀金融研究總監馬韜認為,支付企業的盈利主要靠支付傭金,規模效應非常明顯,前期由于跑馬圈地的市場背景下,價格戰屢見不鮮,在銀行卡收單執行新的費率后,支付企業單靠支付傭金的利潤空間將會進一步下降。 一位業內人士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第三方支付行業競爭趨于紅海,加之現在市場的縮緊、機構沒法再違規套利等因素,均導致盈利更加艱難。 業內稱盈利點在數據變現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傳統收單盈利愈發困難和收單分成模式難以改變之下,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支付基礎上又疊加了營銷、類金融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 其中,拉卡拉從最早做支付到2012年涉足收單,2014年又布局信貸、理財、社區金融、基金、征信等業務。匯付天下在成立十周年之際,提出的定位是成為涵蓋支付、財富管理、消費信貸、資產交易中心等領域的綜合金融服務商等。 對此,拉卡拉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這種全面布局,讓這個綜合性的平臺,在眾多虧損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中成功突圍,實現盈利。 李紫建也坦言,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的盈利點:通道業務是入口,行業競爭的核心是在由通道屬性衍生出來的增值服務。比如,第三方機構依托平臺累積客戶資源,利用支付場景創造平臺衍生收入,分別對企業端客戶及個人客戶端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或產品銷售等。 馬韜分析稱,在單靠支付傭金的利潤空間將會進一步下降的背景下,眾多支付業務已經紛紛開始布局增值服務,包括商戶的營銷及管理、供應鏈服務以及在取得在相應資質下開展貸款、理財等金融服務。 那么,在牌照收緊和監管愈發嚴格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未來新的盈利點究竟在哪?
李紫建認為,在于數據變現,即依托支付機構積累的龐大支付數據將衍生出創新生態體系,未來基于支付數據的增值服務將完整地融入到各類交易分成中去,創造出新的盈利模式。具體增值服務包括:精準廣告營銷、P2P、流水貸、消費金融、CRM、征信等。 |
|
|